中国画家创作连环画的过程,通常是先将题材编写成文学脚本,然后再进行绘画。文学脚本既为绘画提供创作基础,又与画幅结合。也有的连环画创作,先完成绘画,然后再配以文字说明;还有的不用文字,只在画面上表现人物身份、对话或独白等文字。
1978年后,中国的建设开始恢复,连环画也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。以1982年为例,全年共出版连环画作品2100余种,单本印量10万册,相当于1960年代印量的20倍。这期间连环画题材更为广泛,各国文学改编的连环画层出不穷。在形式上除了小人书经久不衰,许多16开的连环画书籍也大量出现,彩色画幅的作品有些也十分精美,收入对于创作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。1980年,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连环画专业,连续招生10年,于1990年撤销。1985年,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,这是以画种分工成立的国营专业出版社。
木刻连环画
木刻连环画产生于1942年的解放区,当时毛泽东同志的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,解放区的画家们以此形式投身于连环画创作中,产生很大影响。
代表作成册的有彦涵1944年创作于延安的《狼牙山五壮士》,由周恩来转送给美国记者后,1945年美国的《生活》杂志为其印发了袖珍本。后又出品了木刻连环画,代表作有《胭脂》《杨门女将》等,力群的《小姑贤•刘保堂》、邵宇的《土地》、李少言的《日军守备队的生活》、杨中流的《三勇士》,1933年鲁迅、郁达夫等译注了麦绥莱勒的《一个人的受难》《光明的追求》《我的忏悔》《没有字的故事》等木刻连环画。
古籍分类
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类,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:
经部,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,例如《御笔诗经图》,也收录古乐、文字方面的书籍。
史部,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,另纳入地理、政书及目录类图书。
子部的范围比较广,诸子百家、算术、天文、生物、医学、军事、艺术、宗教、占卜、堪舆、命算、笔记、小说、类书等,皆入子部。
集部,则录诗文集、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;个人著作称“别集”,集体创作称“总集”(例如:《六家文选》)。